Strict Standards: Non-static method cls_image::gd_version() should not be called statically in /data/web/fastsuntex/includes/lib_base.php on line 346
看四川蚕桑丝绸业如何破茧成蝶___丰盛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营销网络

公司产品遍及全国,并进入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丰盛简介

丰盛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位于长三角南翼中国纺织中心--绍兴,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中高档服装面料并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大型企业。公司拥有总资产30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涤粘(T/R)、仿毛、涤毛、全棉、各类弹力及休闲面料……

查看详细 >>

当前位置: 首页 > > > 看四川蚕桑丝绸业如何破茧成蝶


丰盛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http://www.fastsuntex.cn 2014-03-04

生意社3月4日讯 春节前夕,远在成都打工的原四川省通江县丝厂职工苟俊星接到通知:领取丝厂最后一笔安置款。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县支柱企业彻底消失了。

  在上世纪80、90年代,四川几乎每个县都有丝绸厂,由此形成全省全民栽桑养蚕的兴盛景象。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这些企业纷纷破产或者改制、转产。

  四川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几乎与整个中华文明史同庚,四川丝绸曾为南北丝绸之路的数千年繁荣增光添彩,然而在新的时代,却遭遇着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扰。

  当前国家正规划振兴丝路经济,丝路经济的振兴,若缺失了丝绸经济本身的参与便失去了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丝路经济振兴的东风吹拂下,丝绸经济也急盼复苏并再度繁荣。

  四川蚕桑丝绸产业真的已江河日下?能否破成蝶,再次绽放绚丽的华彩?又该如何冲破重围,再次成为地方经济的一面锦旗,再次成为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并未被“野火”烧尽,她正在“春风吹又生”,而且,第二次生命将更加强劲有力……

  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出风姿绰约的四川丝绸,而在市场经济中,她的光彩渐渐被湮没……

  在中国5000多年丝绸文明史中,四川可谓彪炳千古。早在西汉,成都人就掌握了高超的提花技术。

  到了1993年,四川蚕茧年产量达到14万吨。

  然而,上世纪90年代,由沿海省份经济崛起所带动的中国经济20年快速发展,致使内地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四川广大劳务大军也挡不住时代的诱惑,一个个农村便渐渐成了“空壳”。

  据统计,南充市有249万青壮农村劳动力,而转移到沿海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劳动力就达202万人。四川全省人口8000余万,2012年农村劳动力输出就达2400余万人,除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外绝大多数市都是劳务输出大市。

  传统的蚕桑产业,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因此劳动力的流失就意味着釜底抽薪,即使一些优势产业地区也难免遭遇快速下滑和紧缩。

  以绵阳为例,1992年前后,绵阳市年发蚕种可达120万张,全市70多家缫丝厂处处机声隆隆,现在年发蚕种仅为25万张,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缫丝厂也不过十一二家,但仅有六七家在生产。

  有“千年绸都”之称的南充市情况稍好,上世纪90年代初年发蚕种可达100万张,现在年发蚕种也只有60余万张。全省来看,丝绸企业最多时达到300余家,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150余家,2013年蚕茧产量也只达到了7.6万吨。

  “下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投入比较效益反差大造成的。”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副站长颜永生分析,传统模式养蚕,四川大多数地方一年只能养三到四季,每家每季最多养3张蚕种,需要两个以上劳动力,收入最多1.2万多元。而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一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分散、粗放、计划,加之整个纺织行业进步缓慢,科技滞后等也是导致蚕桑丝绸行业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朱洪顺分析说,过去四川100多个县发展养蚕,量虽然大但很分散,户均养蚕仅一张左右,技术含量都不高。分散、粗放带来的最大弊病是区域规模小,农民和企业交易成本高,加上政府计划限制了市场机制的进入,使农民享受不到行业的高额利润,因此积极性受到挫伤。

  四川蚕桑丝绸产业经历时代的斧锤锻打和雕琢,在产业转型的潮流中悄然变身……

  据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调研,随着国家的“东桑西移”,四川在本省内经历了一场“东桑西移”:原来广阔、分散的产业自然分布几乎遍及除高原以外的所有山区、盆地和平原,如今川东、川北山区及平原、盆地等传统优势产业区大幅紧缩,仅存一些零星的产业带;而川南、攀西等气候温暖的地区却逐步密集、壮大起来。

  “虽然量上有萎缩,但经过大浪淘沙、去粗存精,如今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区域分布更加集中,产品质量更加优化,一些产业大县和产业强县涌现出来,其中以攀西地区的宁南县和川南地区的高县最突出。”朱洪顺告诉记者。

  高县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8.5万亩,蚕农2.76万户;2013年全县发种18万张,产茧12.2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2.14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川南第一;发种量、产茧量、蚕农收入分别占宜宾市10个区县总量的45%、43%、43%。

  而宁南县的成绩单就更加突出:现有桑园20万亩,采用四季多批次养蚕,使蚕农养蚕效益更高;2013年全县发种25.5万张,产茧近24万担,蚕农售茧收入4.2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售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蚕农就有50多户,行业状元张庆福一户收入就达42万元。

  据宁南县蚕业局统计,2013年宁南县养蚕人口比1995年减少了3.18万人,养蚕户减少了4320户,而户均桑园面积比1995年却增加了5.4亩,人均产茧量比1995年增加了近50公斤,售茧收入比1995年更是增长了88.7%。

  “可以说,宁南县蚕桑丝绸产业同样经历了劳动力流失的冲击,2013年外出劳动力比1995年增加了4.2万个,可宁南县蚕桑产业不但没被击垮,反而发展得更壮大,原因在于县委、县政府在产业转型中,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越来越重视,同时重点培养龙头企业,重点培养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子。”县蚕业局副局长徐应平说。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宁南县,在新建的工业园区,在南丝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两家缫丝厂去年建起的崭新厂房里,安装着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机械,从这里出厂的生丝等级都在5A以上,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抢手。

  在披砂镇大花地村大花地蚕业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由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生研发的智能型自动化稚蚕饲养机。据介绍,这台机器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100多张稚蚕的饲养。在旁边的大蚕室,一批可以养40多张,去年这里共养了7批次,合作社成员之一姜月华去年除去成本就赚了20多万元。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四川蚕桑丝绸产业重振辉煌,在新的改革大潮中踏浪前行……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四川蚕桑丝绸产业虽然已经跻身全国前三了(位居第二),但是离做大做强还有一段距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丝品质总体不如江浙;真正起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仅10余家,数量太少;还没有几个能叫得响的品牌;蚕桑产业中大户、专合组织占比太低,不足20%……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陈祥平认为,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是一项综合工程,农业领域要实现桑园基地化,养蚕规模化;工业领域要培养真正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要培养能抢占市场的良好品牌;文化上也要重点挖掘,让产业与文化相融合。

  1月20日,四川省委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因此,朱洪顺认为,蚕桑产业应该把握机遇,抢占机遇,培育一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大胆去流转土地,同时带动广大农民栽桑养蚕。

  “中国实现城市化后,还是有很多农民会留在农村,蚕桑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居家产业;再者,桑树具有根深、抗旱能力强的特点,对于农村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都有很好的作用,四川有广大的山地和丘陵,大量的坡地适宜种桑树,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应该真心实意去谋划,真心实意去引导、发动农民起来干!”朱洪顺说。

  这一方面,宁南县已经走在了前面。一到宁南,公路两旁的山坡上,处处都是一望无边的桑树,万绿丛中,时而会冒出一排排标准化蚕房,一些农民在修建新房时,主要考虑了蚕房的布局,甚至蚕房面积远远大于一家人的居所。

  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村民张连云坚持养了28年蚕,2003年他家建起两层楼房,共30多间屋子就有18间做了蚕房,通过不断地从周边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他家的桑园面积也扩大到60亩,去年他家共养了142张,卖了30多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可达20多万元,家庭农场主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于是他自豪地在房子的后墙上醒目地写上这样的标语:要想富,栽桑树,桑树就是摇钱树。

  去年初,四川制定了《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提出到2022年,把蚕桑丝绸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达1000亿元的“朝阳产业”。

  要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

  在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中还提出,要将传统蚕桑丝绸产业链向文化旅游、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新型化工、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延伸,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丝绸产业链。

  曾经的全国劳模、原绵阳市游仙区茧丝绸有限公司老总赵德智虽然因原企业改制而退出,但他仍然一心致力于该行业的研究。他也认为,应该把蚕桑丝绸产业融入到一个大消费的环节中,把传统的短而窄的产业链做得长而粗,并呈树枝状延伸。比如:

  桑叶可以用来养蚕,也可做桑叶茶,桑枝可以用来培育食用菌,也可以用来做复合板材,桑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酿酒或制作饮料,蚕可以用来缫丝,也可以制成蚕粉,蚕蛹也可加工成食品,甚至用来培育蛹虫草……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句话:高速公路修到哪里,丝厂就垮到哪里。高速公路的通车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引擎启动,各地可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了,在单产效益比较中,蚕桑产业毕竟还是处于不高的水平,很容易受其他效益更好产业的冲击进而被代替。

  按目前的行情,一亩桑养蚕售茧收入高不过5000元,要让农民坚守这个产业,必须要让农民从土地中见到更大的效益,途径是在桑园、桑树、养蚕中挖掘综合开发的潜力。

  朱洪顺介绍说,根据各地的摸索,桑园的综合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桑园中套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如宁南县在田间桑园里套种冬季马铃薯,每亩可增收6000元以上;另一种是在桑园里搞林下养殖,如西充县友林合作社在桑园里养鸡,1900亩桑园仅养鸡一项去年就增收800万元。

  一些地方在桑树的综合开发利用中也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据南充市蚕业站站长毛业炀介绍,南充市发展了大面积的果叶兼用桑,阆中蚕种厂用桑果酿造的桑葚红酒,阆中张飞牛肉有限公司生产的桑葚醋、雄蚕蛾醋,南部县引进北京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桑葚饮料、桑葚果脯、果酱都很被市场看好,每亩桑果可给农民增收5000元以上。

  桑果酿酒最有前景的还是江油市的四川圣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它是该市牵头制定的35万亩无公害优质果桑生态基地建设项目的龙头企业。项目建成后,该企业将具备年收购加工处理优质桑果35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可年产桑葚红酒1.7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6亿元。

  对蚕体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延伸,目前西南大学正在进行家蚕基因组生物学系统研究。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的赵德智说,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破解家蚕的基因组,然后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家蚕大规模工厂化养殖,从而为人类未来提供功能性食品和药品。

  试想到那时,蚕桑丝绸产业将彻底摆脱种种传统弊端的束缚,从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蚕桑丝绸产业省份,也最终将实现破茧成蝶,凤凰涅盘了。